研磨金屬及其合金工件采用硬度比工件高的磨具機械研磨的生產(chǎn)率雖然較高,但是精度和粗糙度均不足手工研磨好。 研磨淬硬鋼件時,研具一般都用較軟的灰鑄鐵或青銅、紫銅等制成,磨料為氧化鋁、碳化硅或金剛砂等較硬的材料。這樣,硬的磨料會嵌到研具上而起到切除金屬層的作用。 研磨有色金屬及其合金工件時,可采用硬度比工件高的研具,而磨料則是較軟的氧化鉻等。此時磨料并不嵌入研具表面和工件表面,而處于自由懸浮狀來去除微觀不平的凸峰,從而使工件得到較高的表面粗糙度。研磨是零件精密加工的最終工序,加工余量又極小,有時甚至不留余量,研磨余量就在公差帶范圍內(nèi)。因此,除了要特別注意上面講過的一系列因素外,還必須把握住研磨前一工序的工件尺寸精度、幾何形狀和表面粗糙度等。為了更好地提高研磨的效率和表面質(zhì)量,也要注意發(fā)揮新型磨削液的作用和一般切削加工相比,磨削在單位時間內(nèi)切下同樣體積的金屬,要消耗更多的功率(有時可高達10倍以上)。同時,因為磨粒的大負前角原因,使得在磨削時的徑向力大子切向力(大約為其1.5,-3倍)——與一般切削加工正好相反。所以,如果工藝系統(tǒng)的剛性不足,則磨削加工時更容易引起振動。 若是工件的剛性不足,磨削時工件的彈性變形會影響其尺寸精度和產(chǎn)生形狀誤差。所以在精磨時,往往需要在最后不迸給再磨幾個往復的‘光磨”以保證工件的精度。磨料是構(gòu)成磨輪的最重要成分,它的硬度應比被磨材料的硬度要高得多。同時,在磨削中還要求磨料既具有足夠的韌性,以免在磨鈍以前就發(fā)生崩裂;又具有足夠的脆性,以使磨鈍以后能及時崩裂而露出新的棱角來。不同的工件材料、工件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磨料也有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幾何尺寸。
|